河北众德励志教育,专注叛逆孩子管教/孩子不听话叛逆怎么办等全封闭式特训基地,常年面向全国招生!
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
13363020553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常见问题

如果孩子有叛逆的行为,那么错在孩子还是错在父母呢?

时间:2022-08-17   访问量:522

如果孩子有叛逆的行为,那么错在孩子还是错在父母呢?为了探询这些问题的答案,用了两周时间看了许多孩子教育方面的资料,孩子叛逆怎么办学校总结了一些学习的心得:


孩子为什么会叛逆

叛逆的孩子并非天生叛逆,父母的不当行为可能是导致孩子叛逆的诱因,比如大喊大叫、打骂、批评、威胁以及说教,都会引发孩子对于不 良表现的愧疚感,孩子总感觉被父母否定、被父母误解。


叛逆的孩子缺乏成熟的情感控制力,没有办法理智的处理挫折问题,不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。孩子之所以以这种方式反应,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。


找到孩子叛逆的原因

叛逆总会事出有因,经常遭到拒绝、得不到认同,抑或是学习成绩或日常生活出现了问题。要坦诚并细心的发现这些问题,找到孩子叛逆的原因。父母的行为总是会影响到孩子,不产生好的影响,就会产生坏的影响。所以回想你们之间的生活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吼叫、打骂、讽刺挖苦、唠叨、威胁、打断对话、否定感受、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等等。如果有,别担心,有可能这就是你们之间存在裂痕的原因,多通过积Ji的行为来进行改 善。比如,微笑、给孩子表扬和鼓励,给予赞美和拥抱等等,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别吝惜你的赞美,其实他并不会因为几句话就“翘尾巴”的,孩子需要你的肯定。


学会理解叛逆的孩子

如果父母知道了孩子叛逆的原因,却不能理解孩子心灵深处实际上在发生什么,那还是无法打破孩子叛逆的恶性循环。要想成为感动人的父母,就要为孩子付出真诚的爱,而Zui好的示爱方式就是理解孩子。


父母需要对孩子持有理解的态度,对叛逆的孩子而言,“理解万岁”就如春风化雨般管用,理解将会是你送给孩子Zui珍贵的礼物。


而理解的核心就是倾听,不带评判的倾听,不给未经请求的建议,有些时候你只需要安静的倾听,感同身受。体会孩子的心情,同理他的感受,给予积Ji的反馈,有时也许只是点点头,或简单的“嗯,对。”都是对孩子Zui大的理解和肯定。


大吼大叫不是办法

大吼大叫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方式,父母的大吼大叫是在教孩子如何大吼大叫。父母的吼叫会给孩子带来情绪上的压 迫感,会让孩子愤怒、恐惧、甚至是想反抗,只会起到反作用。


所以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我们的目标是支持孩子并不是反对孩子,我们是要帮助孩子改 善而不是把事情变得更糟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的方法来进行情绪训练。


(1)识别和接受你自己和孩子都会有情绪。


(2)把孩子的情绪作为教导和亲近孩子的机会,不要看作是孩子对你的权 威挑战。


(3)有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,用自己的语言确认孩子的感受。


(4)用第三方转述的语言来描述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和孩子的情绪对立。


(5)试图参与,同孩子一起解决情绪问题。


别跟孩子争夺权力

为什么有时我们会有激烈的、情绪化的争吵?因为我们内心有输赢感在作怪,一定要赢得争论,一定要赢下家庭的权 威,当然也包括和孩子的争论。如果你在与孩子玩权力争夺的游戏,那你们会落个两败俱伤的结局,但甚至你会更惨。当你选择不和孩子一争输赢时,孩子的叛逆行为也会越来越少。


之所以会有权力的争夺,是因为孩子感觉没有权力(或是你感觉权 威受到挑战),想要感受更多的操控感。权力的争夺事实上时叛逆孩子试图对自己的无 能感的一种弥补。叛逆的孩子自己并不知道应当有什么样的权力,往往孩子会对权力有不切实际的期望。


当父母放下对孩子的掌控感,转而给孩子更多的积Ji反馈时,孩子也会选择不和你对立。放弃对孩子的掌控,把对待事物的选择权交还给孩子,指引孩子搞清楚界限,提供合理的建议,让孩子对自己有掌控感。父母是孩子的镜子,当父母给出孩子适当的妥协时,孩子也会学会怎样去妥协,变得不那么对立。


肯定孩子的进步

在孩子做对时候的表扬效果会远远好过在孩子做错时候的批评。表扬和奖励的效果对叛逆孩子的积Ji行为尤为重要。因为叛逆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奖励来抵消孩子对自己消Ji的感觉。


表扬要及时,并要在表扬时解释清楚表扬的原因,而并非简单的一句“你真棒”草草带过。事实上,父母给予孩子Zui有力、Zui简单的表扬就掌握在父母自己的手中,而且不话费任何的东西,就是——口头奖励。不要忽略口头奖励,因为它能Zui快Zui直接的给予孩子做对事情时候的成就感。所以不要用不确定目的的物质奖励来代替口头奖励,孩子需要积Ji的确定感。

叛逆学校在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》这本书中看到过这么一段话“关爱和理解能使你看到叛逆行为背后的真 相,看到困扰孩子的真 正问题。理解你的孩子是有 效约束孩子却又没对孩子造成绝望感的重要部分。你越是理解孩子的困扰及其根源,就越能积Ji有 效的处理这些问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