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工教室的门被阳光推开时,彩泥的甜香正漫在空气里。讲台上的塑料盒里,深褐的“泥土”、翠绿的“叶片”、鹅黄的“花苞”挤成一团,像把整个春天揉碎了装在里面。
小远捏着那块深褐色彩泥,指节捏得发白。他想把它捏成圆鼓鼓的花盆,可彩泥总在掌心散开,边缘碎成星星点点。
斜对面的小桐正用绿色搓细条,一根接一根往“花盆”上粘,说是“爬墙的绿萝”,细条粘得东倒西歪,她却盯着看了又看,忽然用指尖轻轻碰了碰,像怕碰醒了睡着的草。
“试试先把它团成球。”老师走过来,拿起小远手里的彩泥,双手慢慢拢着。深褐色在掌心滚成圆滚滚的一团,再轻轻往桌上一按,底部便平了,像个矮矮的小水缸。
“你看,它在跟你打招呼呢。”
小远学着老师的样子,指尖的力道放轻了些。深褐色的彩泥渐渐听话了,在掌心转着圈,慢慢“站”成了花盆的模样。
他忽然想给花盆加道花纹,揪了点浅绿色搓成细条,一圈圈绕上去——像给花盆系了条绿丝带。
绕到第三圈时,细条断了,他捡起来重新粘好,这次捏得格外轻,像在哄一只撒娇的小猫。
教室里渐渐热闹起来。有人用粉色捏了朵花,歪歪地插在“泥土”里,说是“会笑的玫瑰”;
有人把白色彩泥捏成小石子,撒在花盆周围,说这是“给花找的小伙伴”。
小航的花盆最特别,他在“泥土”里埋了块金色彩泥,说这是“藏起来的阳光”,等花开了就会钻出来。
孩子们的手上沾着各种颜色,像不小心蹭到了调色盘,却没人在意,只顾着把手里的彩泥捏成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下课前,大家把作品摆在窗边的架子上。那一排彩泥盆栽挤在一起,花盆有圆有扁,花朵有大有小,却都透着认真的劲儿。
照在上面,深褐的“泥土”泛着光,翠绿的“叶片”像在摇晃,连歪歪扭扭的花瓣都显得亮晶晶的。
小远看着自己的花盆,忽然觉得,这些彩泥就像他们自己。曾经硬邦邦的、带着棱角的,在一次次揉捏、调整里,慢慢变得柔软,能被塑造成想要的模样。
原来改变不用急急忙忙,就像指尖下的彩泥,一点点捏、慢慢磨,总能长出属于自己的形状。而那些沾在手上的颜色,是时光留下的印记——证明他们曾这样认真地,对待过一捧彩泥,和心里悄悄发芽的希望。
上一篇:《速写快绘:捕捉瞬间动态的艺术》
下一篇:特训路上的红色课堂——展馆行思
基地招生对象:8-18周岁青春期存在孩子叛逆、厌学、早恋、离家出走、亲情冷漠等叛逆青少年,正规叛逆孩子管教基地,常年面向全国招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