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光汇聚:用理解照亮成长的角落
凌晨五点的操场,少年小宇把脸埋在膝盖里,校服袖口磨出的毛边蹭着泛红的眼眶。
这是他来到特训学校的第三个月,依旧习惯在天没亮时躲在这里——不是想逃跑,只是怕见人。
几天前,他把同桌的课本撕得粉碎,理由是对方“看他的眼神像看怪物”。
心理辅导室的窗帘总是拉到一半,留出一道斜斜的光,刚好落在沙发旁的绿植上。
我第一次见小宇时,他把自己裹在沙发角落,像只受惊的刺猬。
“他们都觉得我坏,”他的声音闷在卫衣里,“我爸妈说我没救了,才把我扔到这里。”
这样的对话,在特训学校的心理辅导室里并不少见。
孩子们带着一身被误解的尖刺而来,有人用叛逆武装脆弱,有人用沉默筑起高墙,有人用激烈的对抗掩盖内心的荒芜。
他们像散落在角落里的星星,各自闪烁着微弱的光,却因为长久不被看见,渐渐相信自己本就该属于黑暗。
理解,往往是照亮角落的第一缕光。
小宇的“坏”,藏着更深的褶皱。一次沙盘游戏里,他把所有小人都埋进沙子,只留下一个背对着人群的身影。“
这是我,”他指尖划过沙面,“我爸总说‘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’,我妈一哭,我就觉得自己是个罪人。”
原来那些歇斯底里的破坏,不过是想喊一句“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”。
我们开始在每周的辅导里聊他画的画——那些线条混乱的涂鸦里,藏着他对“被认可”的渴望;
聊他偷偷养的那只受伤的流浪猫,那是他第一次体会到“被需要”的温柔。
另一个女孩晓晓,刚来时总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冷笑,把作业本撕成碎片。
直到有一次,她在日记里写:“我妈说我疯了,可我只是觉得心里像有团火,不烧点什么就难受。
”我们没有急着纠正她的行为,而是问她:“那团火什么时候会变小?”她想了很久,说:“上次帮厨房阿姨择菜,她夸我手巧的时候。”
后来,辅导室多了一个“情绪树洞”,孩子们可以把说不出的委屈写成纸条塞进去
而每一张纸条的背面,都会收到一句认真的回应:“我看见你的难过了。”
在这里,理解从不是一句轻飘飘的“我懂你”,而是蹲下来,陪他们站在同一个高度看世界。
有人因为被同学嘲笑“胖”而暴饮暴食,我们就一起做“身体正念练习”,触摸自己的手臂时,说一句“你很有力量”;
有人因为父母离异而觉得“被抛弃”,我们就在角色扮演里,让他试着对“爸爸妈妈”说:“我需要你们告诉我,分开不是因为我。”
渐渐地,小宇开始在晨跑时主动和同学打招呼,他说“原来他们看我的眼神里,没有怪物”;
晓晓的作业本上开始出现整齐的字迹,她在日记里画了一颗心,旁边写着“原来火也可以用来取暖”。
那些曾经蜷缩在角落的微光,因为被看见、被接住,慢慢变得明亮起来。
有天黄昏,我路过操场,看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从家里带来的零食。
小宇正给晓晓讲他画的新画,阳光穿过他们的肩膀,在地上投下一片晃动的光斑。
那一刻忽然明白,特训学校的心理辅导,从不是要把谁“修正”成完美的模样,而是用理解的微光,
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,让每个孩子都能相信:你的褶皱里藏着温柔,
你的尖锐里裹着渴望,你的存在本身,就值得被好好看见。
微光汇聚时,足以照亮整个成长的路。
上一篇:八一军旗红,特训砺锋芒
下一篇:红旗漫卷处,是少年们的挺拔
基地招生对象:8-18周岁青春期存在孩子叛逆、厌学、早恋、离家出走、亲情冷漠等叛逆青少年,正规叛逆孩子管教基地,常年面向全国招生